宫灯照洛城
洛阳市东升第二初级中学八(29)班 岳美婷 辅导老师:王莉
古人笔墨下的洛阳是“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春日,牡丹盛开,洛阳城中处处飘散着缕缕花香,它伴着那微风,散入千万家中。夏日,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前来,只为一览那座带着若有若无微笑兼具神秘柔和仪态的卢舍那大佛。秋日,道路上稀稀碎碎金黄的树叶,田间全是丰收的景象。冬日,层层白雪为洛阳城盖上厚实暖和的被子,在白茫茫一片下,却仍旧可以感受到它的热闹、繁华。
不仅如此,这十三朝古都也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而今天我介绍的是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宫灯。据说,汉明帝刘庄时,道教与佛教论辩教义,佛教获胜。汉明帝下旨要求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悬灯礼佛。因此,洛阳宫灯也走入了民间。后到了隋朝,宫灯异彩又放。唐朝时,更为家家灯光,处处烟火。在灯节时间中,无论男女老少,尽情玩乐,后来的宋朝、清朝,灯节更长,灯形状也更丰富。
洛阳宫灯并不是一片红,相反,传统宫灯中红颜色较少,多为白绢、白纱做面。灯旁挂着簇簇流苏,让整盏灯在端重大气上更有唯美轻柔之感。方形宫灯的灯架上,都会刻有花边。灯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上面会有书法、国画等装饰。
一个可张合、拼装的宫灯,制作工序加起来却有七十几道。它不仅包容了劳动人民的心血,更也是河洛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今,在洛阳的许多景区中,两旁悬挂着的许多也都是宫灯,颜色绚丽多彩,精巧雅致,照亮了洛阳城,是一道独特灿烂的风景线。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千万人的智慧结晶,有着数不尽的历史背景,有着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
它们不该被忘记,它们的身后有着许多希望非遗发扬光大的我们,让我们凭着自己微弱的力量,让“非遗”永燃不息。
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丽点评
文章开头通过对洛阳春夏秋冬四季的描写,引出对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宫灯的悠久历史的回顾。从宫灯写到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人深思。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
下一篇:城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