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过隋唐大运河的一滴水
洛阳地矿双语学校2021班 陈勃翰 辅导老师:聂黎莉
我是一片雪,轻柔地落在熊耳山顶上。
偶然一天,我发现自己成为一滴水,和其他的水紧挨在一起,向下流去。我看见了青葱翠绿的栾川,看见了无边无际的田野和村庄,接着,便与其他水一起汇入了伊河。
随着其他水,我继续向前走。岸上的人逐渐成为一团,我不禁看去:这就是龙门。华美雄奇的石窟映入我的眼帘:它们镶嵌在山石之中,武士威严,观音庄重,静静地注视着面前的伊河流向前。
过了一会儿,我被挤进了一条宽阔的水道。这便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航道——洛河。河面开阔,一碧万顷,千帆竞逐,百舸争流。不久,便听见了一阵饱满圆实的声音,那正是船工号子。原来洛阳,在古代便是交通大枢纽。我汇入这宽阔的河流里,又穿过用夯土与木杆搭起的架子,它可以在水流湍急时起到保护堤岸的作用,一层叠一层,我就在其中自由穿梭,观赏这精巧的杰作。我不住得赞叹:“它制作虽简,凝聚的却是属于洛阳的匠心与智慧。”我深深地被洛阳厚重的底蕴和洛阳人民的奇思妙想所吸引。我的心起伏激荡,似这汹涌奔腾的河水。
我与一条船在水中共舞,他们要通过这里,把江南地区的米送往含嘉仓、回洛仓。我听见船夫说,大运河开通后,江浙地区的稻谷就可以通过江南河与邗沟进行输送,既节省时间,又顺畅通达。而含嘉仓、回洛仓,则存有可以供给国家数十年的粮食。我才意识到,洛阳,是唐代的粮食储存重地,保障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我的心开始变得炽热,隋唐大运河那翻涌的浪花拍打着我的胸膛,让我领悟到洛阳那开放包容的形象。
正当我兴致勃勃地参观时,却一下子跌落到了黑暗中……当我醒来,时间已经过去了1300多年。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原来大运河的洛阳河段早已不用,但如今洛阳人并没有忘记它。人们以它为主题修建博物馆,让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大运河俨然成为洛阳历史最有力的见证。
我看到许多外国友人也来到博物馆了解大运河,我的心又如之前那么滚烫,像品味美酒一般,豪兴徜徉。洛阳开新貌,古邑迎嘉宾!
初见乍惊欢,久处亦怦然,这就是我对洛阳最深的感受。大运河将洛阳的过去和现在连在一起,孕育了璀璨的河洛文化。
我终于以一滴水流过伊、洛河的过往和现在,但在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大运河。它纵贯古今,沟通了南北;它集精聚巧,承载了洛阳人的奇思妙想;它开拓创新,注入了属于洛阳的生机活力。
洛阳曾经的繁荣,与隋唐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随微风升腾到空中,看见今朝的洛阳——更繁荣!
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西校区老师李锦点评
作为语文老师,很喜欢这样的作文形式,巧用课文素材,作文自然别有洞天,小作者巧妙化用八下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写法,把自己化作一片雪,内容上贯穿古今,写出了洛河的前世与今生,具有意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