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中,牡丹馥郁里
洛阳复兴学校高三(10)班 王知源 辅导老师:雷梨
中原之地,河南故里,十三朝古都在千年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浩浩荡荡,岁月的巨潮,裹挟去显赫一时的帝王将相,只余牡丹千古常新,仪态万方,向世人昭示着河洛古城,雍容华美,亘古长存的青春与永恒的生命力。
待来春风十里,牡丹花开,河洛古城,万人空巷,赏花人摩肩接踵,笑语轻吟。万紫千红的花海用瑰奇艳丽的身姿,馥郁迷人的芳香,引来蜂蝶纷飞起舞,看得人儿如痴如醉,真可谓“洛阳牡丹甲天下”,“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美誉更是名不虚传。
诗情画意深处,河洛牡丹的栽培始于隋。隋朝国君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开辟方圆二百里的西苑,用以种植牡丹和奇花异卉。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牡丹园诞生。
至此,洛阳中的宫廷寺院,富丽宅第,甚至于民间,无处不可见牡丹的身影。诗人白乐天曾在其诗《买花》中,生动描绘了人们对牡丹的痴狂:“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牡丹的魅力由此可见。
北宋,今日所见丰满鲜艳的“魏紫”,华丽高贵的“姚黄”,灿若朝霞的“洛阳红”皆出于此。得益于牡丹种植规模空前扩大,尤其在北宋年间,许多令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贵牡丹品种都已培育成功。
而历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为牡丹的艳丽风采和高贵品节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以花抒情,借花明志。执笔铺陈,为我国文学史的画卷上留下一朵灿烂的奇葩。
国运昌时花运盛,牡丹的命运也成为反映世事兴衰的一面镜子。宋后百年,战乱纷争不断,洛阳地位日渐衰落,牡丹亦随世事变迁,时势而变,屡经盛衰。到了民国年间,繁盛的牡丹花品种也只余下三十,数不足千。
待新中国成立,中国迎接新时代,牡丹也重获新生,又开遍了芬芳。一九五九年秋,周总理来到洛阳视察,在视察过程中曾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夸赞牡丹的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时至今日,洛阳牡丹又在农学科研人员的辛勤奋斗下绽放繁盛之姿,九大色系,三类十二种花型,多达一千二百个品种,无一不令人赞叹这样傲人的成绩。
世人皆称牡丹俗,不比寒梅霜菊,而令我观之,我却望焦骨不屈,不畏权贵烈火,更胜梅菊,她的包容,毫不吝惜地将美慷慨地给予每个驻足欣常她的人。世人皆可爱,不分贵贱,不分少老。
此时值秋,我愿来年春日,诗情画意中,牡丹馥郁里,你我共携行,同游洛阳城!
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教师肖晨风点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的芬芳不仅是古都洛阳的一张名片,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好幸福的象征。作者文风不可多得,引经据典,用词恰到好处,将牡丹的品质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展现出家乡洛阳的变化与发展。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
上一篇:悠悠河南魂,奕奕中国神
下一篇:爱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