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小屋
洛阳华洋学校九(4)班 孙懿祺 辅导老师:宋倩文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言不由衷,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不是长亭古道,而是在同样的早晨,有人永远留在了昨天。 ——题记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以是钟表上指针的转动,也可以是沙漏里细沙的流逝,很难被定义。伴随着时间这般无影而抽象地从我们身边流去,有些记忆也一同逝去,却总为我们悄悄地留下一些痕迹,细碎的记忆宛如阳光穿过梧桐的枝叶,晚霞慢慢变暗,我的思绪也被拉回了远方。
记忆里那座小屋,是座砖木结构的三间大瓦房,土坯建造的墙面上,被白色的石灰刷得平平整整的,房顶是灰蓝色的瓦片,上面长着层层青苔和类似多肉的一种无名小植物,这样的房子住起来冬暖夏凉,不由得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姥爷说这样的房子在他们小时候算是上房,这个房子还是土地改革后分下来给邻居父母的,后来邻居的子女都在外工作,他们的父母去世后,姥爷就从邻居那里买下了小屋,用水泥打地坪,因为姥姥爱干净,勤劳的姥爷总把小屋的地面整理得油光发亮,这也让我总是很疑惑,为什么黑灰色的水泥会又光又亮的。
姥爷和姥姥会根据季节在院子里种下各种时令的蔬菜,模模糊糊中好像又看见了那个又瘦又小步履蹒跚的身影。因为年轻时候做了过多的体力活累垮了姥爷的身体,我记忆中的他从来没有快步走过路,大多数时候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木板凳上在小菜园里默默忙碌,也不说话。阳光照在他不喜不悲的脸上,一切看起来都不太真实,刚从外面疯跑回来的我满头大汗,精力充沛,这时姥爷开口了:“祺宝坐下喝点水,歇一会儿吧?”说着,轻轻拉着我坐在他旁边的小板凳上,缓慢地给我递上水杯,儿时的我喝完水就匆忙奔出门外,急着玩耍,却忽略了他欲言又止的神情,小时候我总没什么耐心,但他对我总是充满耐心而又极其疼爱的。
过了很多很多天,妈妈说姥爷曾在一个午后对她说:“我觉着你带着祺宝在院里住的那俩月,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候。”
记忆里的模样渐渐蒙尘,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远去。在童年的小屋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小山坡上,开始随着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小屋便爱意融融,于是陋室不陋。虽然现在,小屋的样貌发生了改变,但我知道,爱永远存在于那一方净土,姥爷也会一直在小屋爱我,缕缕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屋顶是宽窄长短一样的木板平平整整铺成的楼板,记忆中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正幸福地笑着……
洛阳理工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教师杨杰点评
本文以“童年的小屋”为题,以清晰连贯的笔触摹写了“砖木结构的三间大瓦房”“又光又亮”的水泥地坪、院子的“各种时令蔬菜”以及“那个又瘦又小步履蹒跚的身影”,将“童年的小屋”与祖孙亲情自然地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
下一篇:令人鼻子酸溜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