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应天门的一颗石子
洛阳市伊禾小学六(1)班 陈熙成 辅导老师:徐晓娟
我是洛水河畔的一颗石子,静静地躺在沙滩上,感受着河水从我身上缓缓流淌,任鱼儿在我身边游来游去。
时间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我和我的伙伴们被装进了竹筐里,运到了一片空地,而我被放在了城墙最上面。不久,我身后竖起了一座座亭台楼阁,后来我才知道,这道墙是则天门。那时,是隋朝。
这一呆就是上百年。后来,据说为了规避女皇武则天的名号改成了应天门,我成了应天门城墙顶端的小石头。这座城楼也愈加宏伟壮观,它高达30多米,有两座城阙和一座城楼组成,城阙是用夯土筑成的,高栏上面有木构建筑和石雕装饰成的纹饰,气势恢宏,金碧辉煌。
我曾亲眼目睹了隋炀帝在这里入驻;我看到过唐高宗李治在这里诏释百济扶余王,感受到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宽容和威望;更让我震撼的是,武则天在这里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女皇;我还见证了宋徽宗赵佶在这里重修五凤楼,并亲笔题写了五凤楼三个大字,展现了宋代皇帝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后来,我又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在这里接见日本第八批遣唐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河依旧,落日楼头,帝王将相的故事历历在目,文人骚客的传说绵绵不绝:我听到李白的诗在这里代代相传:“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我听到白居易的诗在这里口口相诵:“晴阳晚湿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
时间来到了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中原,一把火烧毁了这座繁华千年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我,也随之被深埋在地下,沉睡千年。
突然有一天,我被车水马龙的嘈杂声和热火朝天的机器轰鸣声惊醒。跟我一起沉睡的应天门,抖一抖满身的厚重风尘,换了一件新装,傲然立于洛阳市定鼎路中央。它南眺洛阳桥、龙门山,北望明堂、天堂,东南看周公庙,西北望九洲池。
这一次,它回到了百姓中间。如今,华灯初上,我这颗应天门城墙上的小石头化身成为了应天门广场的铺路石。络绎不绝的人群在我身上来来往往,一场场文化盛宴在我的眼前上演。而我也和应天门一起,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闪耀在古都汤汤流淌的历史长河之中。
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西校区老师张中华点评
小作者将洛阳城的辉煌历史从一颗石子的视野向读者铺展开来,它见证了朝代更迭,见证了文化传承,见证了繁华落幕,更见证了时代新生。一颗洛河畔的普通石子,曾经嵌于城墙,如今铺于广场。正如小作者所说,它和应天门一起“回到了百姓中间”,见证历史,传承文化,在平凡中谱写着不平凡!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
上一篇: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记
2024-06-13 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