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飞越洛阳中轴线
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翠云路分校四(10)班 范兆阳 辅导老师:侯雅楠
晨曦初破的温柔光线中,我——来自二里头,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绿松石龙,睁开了沉睡已久的眼眸。这个世界还好吗?夏都变成什么样子了?今天我决定飞越中轴线,领略洛阳跨越千年的风华与沧桑。
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我振翅欲飞,双翼如同巨大的翡翠屏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俯瞰大地,一条宛若游龙、贯穿南北的城市轴线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公元604年,隋炀帝在洛阳命宇文恺建设的隋唐洛阳城天字中轴线。
我腾空而起,飞到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最南端——龙门,也就是天阙(伊阙)。那里有气势恢宏的龙门石窟,里面有已经存在了1400多年的卢舍那大佛,姿态婉约端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能看透人心。
往北飞去,我来到了天街——隋唐洛阳城的中轴大街。它南起定鼎门,北过天津桥至皇城端门。唐朝诗人裴夷直曾写下“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这是整个城市南北轴线上妥妥的“C 位”担当。
穿天街、踏银河、过天门,我穿越层层叠叠的云海,望向那传说中位于天际之巅的天堂、天宫(明堂)。这里独有的宁静与祥和,让我盘旋许久,感受着盛唐气象。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条中轴线上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从夏都开始,这里曾是十三朝古都,如今既古老又充满活力,更显蓬勃生机。而我也可以放下心来,继续在博物馆里,为大家展现4000年前夏都绿松石龙的历史和荣耀。
洛阳市零一四学校老师胡志霞点评
本文以“二里头博物馆”里“绿松石龙”的视角,构建了一个跨越四千年的文化坐标系。通过文物拟人化的视角,把洛阳城的历史文脉如同活态基因链般徐徐展开,展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时空观和生命观。当我们跟随这条觉醒的绿松石龙飞越洛阳中轴线。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文明的解密仪式。文章最终揭示:真正的“中华第一龙”不是某件具体文物,而是这条中轴线上永不停息的文化传承。是五千年文明用砖后与诗篇写就的基因图谱。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
上一篇:河南博物院研学记
下一篇:忠勤为犁,深耕辉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