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忠勤为犁,深耕辉煌河南
洛阳市东升第二初级中学九(4)班 朱家绮 辅导老师:张利明
“咱河南人可真中!”自打我记事起,这句话便常常挂在周围人嘴边,但我一直不明白,河南人到底有啥不一样,直到七八岁那年,父亲的行动令我深深领会。
七八岁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儿童,父亲也正值而立之年,正是敢闯敢拼的年纪。本以为他会大干一番事业,他却选择了一条最艰苦的道路——当驻村干部,打脱贫攻坚战!
于是我二三年级时,便极少与父亲相见,有限的时间只是在节假日,又或是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中,思念的气息无声地钻进眼睛里、鼻腔中,随之便是“暴雨”的来临。父亲总是笑盈盈的,尽管一根根银丝渐渐爬上鬓发,细细的皱纹已悄然布满了眼角,却仍欢笑着说:“这儿可美啦!乡亲们可热情了!什么时候你们也来啊!”总是那样说。
后来,三年级放长假,母亲要出差,于是,我便理所应当来到了父亲工作的镇上。起初,兴奋占满了我身体的全部,因为父亲说这里很美!但是,事实却并不如我所想的那般。夜间的寒冷是厚厚的棉被所抵挡不了的,潮湿的贴着报纸的墙壁令人呼吸不适,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小虫总是令人胆战心惊。
正当我惊魂未定时,迎来了一束束温暖的曙光。
“砰砰砰!”忽然间门响了,开了门,“朱书记,听说您家闺女来了,我来看看,给闺女带了点核桃。”“书记呀!我给你们送点儿咱家的笨鸡蛋。”“朱书记……”四五位皮肤有些黝暗的村民,来看我和父亲,都是些年纪比较长的爷爷奶奶,他们淳朴的笑令人动容,温暖了空气,亦在这寒冷的夜间,焐热了我的心,似乎我已不在那般冰冷潮湿的小屋里,而在开满了野花的草地上,沐浴着温暖的光!
晚上,睡觉前,我好奇地问父亲:“爸爸,你在这儿不苦吗?”父亲笑了笑,随后意味深长道:“环境是苦,但心是甜的!”“那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来这儿吗?”父亲眼中忽地闪出一份坚定,说:“会!一定会的!”
如今啊,时过境迁。2024年,再回到那个乡村时,它似已脱胎换骨了,紫粉的花儿开了遍地,处处都弥漫着村民们的欢笑,脱贫攻坚战,早已响起了胜利的号角。不信,你瞧:大片农田绿了,矮矮的漏雨的屋子也高了,到处变了副“新鲜”的模样。但是,唯一不变的,便是那村民们热情淳朴地招待和村干部们忠于职守地奋斗了吧!
我眼中的河南人,便是他们:如父亲般能吃苦、心怀忠诚的人!如村民般展热情、尽显纯朴的人!他们,是我心目中的光,亦是河南未来的希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河南人一定“中”!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李真真老师点评
文章写父亲,并未细写其人其事,而是用“驻村干部”这一特殊身份,将自己的生活与国家大政巧妙连接,以少年眼光见证乡村蜕变,表达对家乡发展的祝愿,构思精巧,立意高远,不落窠臼。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