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新时代的厚重音符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附属中学文仲校区九(7)班 杨皓翔 辅导老师:张瑞涵
中秋佳节将至,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既有“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所描绘的团圆美满,也有“唤取笙歌烂漫游,且莫管闲愁”所展现的逍遥自在。随着河南文化热度的攀升,怀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探索心态,我来到了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游玩。
走进这片土地,就仿佛进入了一条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古朴城墙下,麦田涌起金色波浪,与远处林立的高楼大厦相互映衬,它们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诉说着这片土地千年的故事。阳光照耀下,二者交相辉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夜幕低垂时,点点灯火交织成趣,宛如置身于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李家村”和“火车站”两个剧场,它们生动地讲述了1942年河南饥荒的那段历史。剧场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观众与舞台之分,我们都扮演着难民的角色,随着大部队诉苦、要粮。剧终时,李家村衣衫褴褛的老人们在漫天飞雪中倒在了山坡上,他们的倒下都只是为了让后代多一口粮吃。散场后,一位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从我身边走过,一串串厚重的音符在我脑海中不断地演奏,正如李家村山坡上的雪重重地砸下,引人深思。剧场内每一个洞口的背后都有一个别出心裁的故事,是漫天黄土,是天地无极,抑或是玉宇琼楼。它像一座具有魔力的迷宫,让我沉醉在河南丰富多彩的历史中流连忘返。也许灯火阑珊时,捧起广场上的麦穗,看到它叫“只有河南”。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我不断回想着剧中跨越时空的追问:“你们有饭吃了吗?”“你们的田里有麦子了吗?”我想,站在2024年,可以骄傲地回答这些问题。如今的河南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种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粮仓。党中央提出“确保河南粮食安全”政策,同时,河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郑州市、洛阳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不断崛起。河南全省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新农村不再拘泥于传统农业,还发展起了丰富的附加产业。这便是飞速发展、破茧成蝶的河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外国友人也感触颇深。来自伊拉克的自媒体人“老王在中国”,观看完几出戏剧后潸然泪下,他评论道:“我们的幸福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脚下的土地生出来的。伊拉克人民拼搏反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而河南的粮食,脚踏实地建设出的经济换来了今天的幸福。这个剧不是让大家痛苦的,而是在告诉大家只有一代代人付出无数辛酸与努力才能享受到今天的粮食、和平以及所有想享受的东西。无论哪里人都会被这个剧打动。”这便是对外开放、包容友好的河南。
我站在家乡的麦田里,静静铺展开的麦穗与远方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麦浪伴着泥土的芬芳在风中轻轻起伏,仿佛是大自然最真挚的问候。“通过苦难认识粮食的价值,通过粮食认识河南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河洛学子,我深感自豪与骄傲。在我心中,河南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是纯真质朴的,是璀璨夺目的,是海纳百川的,亦是熔古铸今的。这便是我心目中的河南。
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王冬老师点评
本文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情感相结合,展现了河南的厚重底蕴与新时代发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戏剧幻城的场景,尤其是对“李家村”和“火车站”剧场的刻画,情感真挚,引人深思。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同时,通过引用名人观点和政策内容,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