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河南人,赤诚魂
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九年级 焦舒烨 辅导老师:王珂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群人,面朝黄土,心向苍穹。他们赤诚,善良,用双手换来无数中国人的口粮,用肩膀承担起华夏文明的延续。
当那位婴儿悄无声息地出生在河南巩义时,没有人想到,未来的他将会成为后人口中流芳千古的诗圣。少年杜甫也曾胸怀凌云壮志,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现实却击碎了他的梦想。曾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他,因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无缘科举。可困守长安的失意打不倒他,他以悲悯的目光观照社会,痛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乱流离的不幸击不败他,他以满腔的愁绪抒写爱国情怀,低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疾病漂泊的痛苦熄灭不了他内心的火焰,他在破败的茅屋前振臂长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高台之下,长江奔涌,高台之上的老人鬓白如霜,劲疾的秋风吹不熄他的爱国情怀,也吹不灭他的满腔赤诚。他用单薄的身躯筑起华夏民族的精神丰碑,千古屹立。
当那一场饥荒席卷而来时,在那个名叫李家村的地方,有一场痛彻人心的离别。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年轻人活下去,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决定不再吃一粒粮食。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决然地走进荒原,渴求着一场大雪将他们掩埋。没有人不渴望活着,没有人不惧怕死亡,但他们必须这样做。荒野深处,一个个生命逝去,却又有一处处火种升起,那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文明的延续。他们木讷少言,却有火热赤诚的心,将华夏精神代代相传。
而兰考,那个多风沙且贫瘠的地方,换了几任县委书记,都没能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1962年的冬天,焦裕禄在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最严重的时刻,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决心被调到了兰考任县委书记。人们只见这名县委书记雷厉风行,走到灾害最重的地方,走到风口流沙中,走到风雨洪水中,换来了一张张详细的资料。他无视病痛的折磨,却永远把群众的需要放在心上。肝病带走了他,却带不走他的一腔赤诚。他的精神像这片土地上的泡桐,深深扎根,蓬勃向上。
到今天,有更多的河南人带着骨子里的赤诚与善良,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奉献。他们有的热心公益,有的乐于助人,有的传承技艺,共同赓续着华夏文明的印记。新时代的河南人一定会将老一辈河南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用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的明天。
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肖晨风老师点评
文章文采斐然,情感真挚,将河南人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列举典型事例,以杜甫的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体现河南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以饥荒时李家村老人的自我牺牲展现河南人的善良与无私;以焦裕禄治理兰考的事迹彰显河南人的担当与奉献,诠释了河南人赤诚、善良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贡献。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