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豫医仁心:记一位老医生
洛阳市枫叶路小学六(6)班 杨赫轩 辅导老师:姬月风
我踏着久违的步伐,漫步在丽景门景区的街道上。我已有三四年未涉足这里,但一切还都那么熟悉。这里人声鼎沸,叫卖声串成歌谣传入耳中,拨动了我的心弦,往事如梦般回荡在脑海,一个陌生而又熟识的身影浮现眼前。
许久以前,一次高烧令我寝食难安,家人心急如焚地带我就医。机缘巧合下,打听到丽景门旁有个老医生,药到病除,所以索性去试一试。兴许是烧得厉害,记忆也模糊不清了。依稀记得他家客厅里排成队,有孩子哭闹的,有哄孩子的……一道苍老但有劲的声音震住嘈杂的人们:“请大家安静!”屋中刹那间只剩婴儿止不住的啼哭声。
终于轮到我上前,发现老人家和电视剧里的“老仙儿”截然不同。他既无仙风道骨,也无长袍加身,而是衣着得体。他手背虽布满岁月的痕迹,但充满血色。头发与双眉花白,尽管常不展笑颜,可又透出难以言喻的柔和。令人惊叹的是,他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身姿挺拔,丝毫不显老态。他眼睛明亮,能洞穿病痛之源,写字时手不抖,眼不花,那份从容自信,更令人安心。
看病的过程简单而高效。量体温,再是听诊器在我胸前划来划去,最后,张开嘴巴,一声“啊”,检查喉咙,随后在纸上提笔疾书。将诊疗单递交给他的女儿后,只见她从柜上取下药罐,打开木塞子,用勺子将药盛出装在药包纸中,手法娴熟无比。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吞药片十分艰难,因此她会将药片温柔地倒进一台神奇的仪器中,一阵“轰隆”声过后,药片就成了细腻的粉末。
老人家一天挂号有限制,但次次都会毫不吝啬地接纳来晚的病人,破例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自他从医至今已数十年,一直居于那间斗室里,时常身着老式衬衫的他十分低调,从不为自己的医术自夸,尽管病人们对其赞不绝口,也不曾有一丝骄傲。他原本应挂满锦旗的墙壁上,只有一面钟不间断地工作着……
即使数年未再见老人家一面,但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却早已深烙于心。他虽是我人生中的过客,但更是我心中自带光芒、淳朴而荣的河南人。
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兰溪校区老师邢翠娜点评
小作者以回忆为线,串起与老先生的就医往事,看似写就医经历,实则赞颂老先生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文章人物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寥寥数语,便将一位饱经沧桑却不失温和的老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而在医术、医德方面的叙述中,老先生高超的医术与医者仁心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习作以情动人,以笔绘人,为我们展现出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美好。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