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我的姥姥
洛阳市东升第三初级中学八(9)班 罗馨茗 辅导老师:黄立伟
木板凳上的老人,身材矮小,花白短发,眼神平静像一潭湖水,眼角泛着鱼尾纹,那是无数次笑容累积的痕迹。她静静地坐着,像一棵老槐树。
那便是我的姥姥。
姥姥几乎一生都在劳作。她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虽然只有三个孩子,但因土地少,仍每天都快要揭不开锅。在那个思想落后的年代,身为女孩的姥姥,一出生便被人瞧不起。从8岁起,姥姥开始洗衣做饭,挑水,洗碗刷锅,喂猪喂鸡……再大一些便要去干农活,和土地打交道。每天的活都让她忙到很晚,累得直不起腰,一回到家倒头就睡,可天刚放亮,又得爬起来喂鸡、做饭。
嫁给姥爷后,她既要照顾高血压而卧病在床的婆婆,又得伺候丈夫和孩子,操持各种家务农活。从田间到灶台旁,冬天冰凉的水和粗糙的锄头,让她手上磨出了厚厚一层老茧,汗水不知多少次浸湿了她的衣衫。瘦小的她,肩上却压着千斤重的担。后来,姥姥感染了新冠,身体消耗严重,再也蹲不下去,弯腰也十分费劲。即便如此,我们还时常能收到姥姥寄来的肉和蔬菜。
在那个年代,男孩被寄予厚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养,以期他们未来能够光耀门楣;而女孩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内部,不仅接受的教育有限,甚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姥姥小时候偷看哥哥的书本,其中一位母亲一手抱男孩一手抱女孩的图像让她念念不忘。她或许不明白这代表着“男女平等”,只知道自己遭受的待遇不公平,心里满是委屈。知识仿佛散发着幸福的气息,唤醒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她又哭又闹,绝食三天,父母终于同意让她上学。
姥姥成功读完了高中,知识让她摆脱了封建束缚,产生了超前的思想,也让她更加善良、热心,学会了自立自强。她孝顺父母,体贴丈夫,见到乞丐会给他们饭食、衣服,对待可怜之人,会悲伤难过,在背后偷偷掉眼泪。她自己小时候受到的苦,不想让女儿们再受,每日快忙到深夜,只为多做几双鞋垫。姥姥用她的思想教导儿女,孩子犯事了她打,做错了她骂,可说完也会给予安慰,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常年的劳动让她忘记了字,姥姥使用着孙子孙女的启蒙书籍,戴着厚厚的眼镜眯着眼一个字一个字地认。
姥姥还是个很乐观的一个老人。她得了脑炎,医生说很大概率会癌变,不慌不忙地,她反过来安慰哭成泪人的妈妈,笑着用温柔的语气调侃:“我父亲活了92岁,母亲、哥哥也都长寿,老天怎么会偏心到连几年寿命都不给我呢?”脑炎治疗成功,她仍旧平静,细声细语地埋怨我们太过担心。
姥姥不是不在意生死,只是对自己看得很淡。妈妈得了乳腺炎,疼得钻心,她连夜从乡下赶来,看着化验单红了眼眶;姥爷感冒发高烧,吃不下饭,正在照顾女儿的她担忧得几天晚上睡不着觉;村里哪家独居老人生病,她也会去帮忙做饭、洗衣服。
如今,她又回到了乡下,和土地、姥爷在一起。姥姥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与坚强。
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肖晨风老师点评
姥姥的一生,是对家庭责任的坚守,对命运不公的抗争,更是对善良和乐观的完美诠释。文章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感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充满爱与坚强的伟大女性形象。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