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诗词更懂你
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32)班 冯莹莹 辅导老师:王玲玲
从东周的定鼎中原到西晋的洛阳纸贵,从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到武曌改称其为神都,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便不可撼动。而华夏璀璨诗词长河中有关洛阳的不胜枚举,我们便也可以从这诗词中一窥风光无两的神都洛阳。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自两汉开始洛阳城便是繁华之地,南北朝时期吴均的“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描述当时洛阳名工做出的“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甚至其姿态“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这样美不胜收的工艺品。而鲍照的“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更是证明,洛阳,不可谓不出彩。
洛阳的名号真正被打响是在唐朝,那时的它有另一个名字——神都。
它与长安并为行政与经济中心。于邺说:“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唐朝时两京并重,并列为首都,是当时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李杜二人便在洛阳相遇,洛阳见证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日月同辉”。刘克庄描写春天的洛阳“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令人感叹洛阳之美与繁华;刘禹锡写洛阳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连新中国成立至今,对于我国国花的花选牡丹的讨论度仍居高不下,可见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高雅大气;韩愈写洛阳“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神都洛阳的繁华便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洛阳,也亦是无数诗人魂牵梦萦的家乡。有人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人写“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有人写“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洛阳的魅力令人折服。
可盛世下正酝酿着危机。安史之乱后,唐朝极速衰落,杜甫向洛阳城中寄家书,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他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神都是在战火中黯然退场,只剩后世叹道:“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可现今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河南电视台挖掘传统文化创编的《唐宫夜宴》的爆火便是一个优秀的示例。而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学习,为洛阳的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魏雪霞点评
本文以诗词里的洛城盛赞洛阳昔日的璀璨光华,并由此引出“古城”“新建”的时代命题,表达作者较强的历史使命感。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