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诗词需珍视
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高三(22)班 杨雨婷 辅导老师:李慧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前一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领诵古诗词,勉励学生永葆清澈之心。面对当下快如潮水的时代,不少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古诗词。诗词最终将何处停泊?我认为:且当诗酒趁年华,珍视诗词文化兴。
诗词如柔软的绸缎,温柔抚慰心灵的疲倦。
人们常常吟诗作乐,与诗词同游,带给心灵一场梦幻的奇游。当我们看月亮感到孤寂时,就会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漂泊在外,走在清冷的道路上,便会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辞别好友时,忽然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孤寂之苦,惆怅之感,不舍之情,便在诗词中找到寄托。在诗的国度,在时间的长河中,也曾有人经历过这些,燃烧生命,写尽情思,借与后人抚慰心灵,漫诉衷肠。诗词,让我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在古人的诗词中得以安放。诗词,经浩瀚历史长河直抵人心,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诗词如清脆的铃铛,唤醒人们沉睡的诗心。
从毕业季以诗词寄托临别深情,到在社交平台上用诗词唤醒生活意趣,如今,诗词在叩响人们心中的那片诗意乐园中,正在发挥着凝聚的作用。浙江杭州语文老师王杨军开启诗词课堂被拍成短视频发布在网上,引起了大量粉丝的共鸣,吸引了更多诗词爱好者的打卡学习。“这可不是一般的红豆,这是王维诗中的红豆。”动画片《ZG唱诗班》中的这一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中备受欢迎,衍生大量短视频创作。一首首经过洗礼的经典诗词,借助互联网焕发的生机,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诗意,为日常生活注入浪漫诗意。
诗词如火炬,照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今天借助新的传播媒介,我们读词赏诗,体现了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赓续。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让古诗词经久不衰,感染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共筑诗意中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诗词唱响时代殿堂,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生机活力,实现持久发展,就必须学习优秀古诗词,品味诗词里的中国。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我们应当诵读诗酒趁年华,用古老诗句激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构建精神沃野中的诗意国度!
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教师肖晨风点评
文章以诗词的魅力为表,以文化自信为里,以启发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为核,切入角度具体,分析论述的背后却是广大的视野。诗词文化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理解与传承文化,我们当代青年责无旁贷。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
上一篇:行洛城一隅,悟大美中华
下一篇:站在桥上看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