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豫”你同在
洛阳市洛浦实验小学五(3)班 孙艺童 辅导老师:赵丽萍
说到河南,就不得不说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说到河南,就不得不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还有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二里头夏都遗址、殷墟……河南的历史,河南的文化底蕴,足够让我为生在河南而自豪。
但是今天我特别想说一说历史文化圣地,华夏文明发祥地河南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生于洛阳,而妈妈是巩义人,爸爸是商丘人的我,更深刻感受到了豫西豫中豫东不同文化背后所拥有的相同的风土人情。
“十一”小长假,我从洛阳出发,先后回到了妈妈的老家巩义,爸爸的老家商丘。一路上我看到了农业大省河南肥沃的土地,还有在这片大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然条件,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我们淳朴善良的河南人。
当爸爸告诉亲戚朋友要回老家,我们在高速上一路不停接到爸爸亲戚朋友的电话,纷纷要求我们去他们家住宿。我们全家都被这样的友好感动着。而在这些感动中,我就不得不提我的舅爷爷,当了一辈子农民,可依然对土地爱得深沉的70岁老人。一大早,我被爸爸的电话铃声吵醒,原来是舅爷爷催促爸爸快点去他家里。在我们的不解中,爸爸开始开着车来到舅爷爷的家,刚到门口就看到了舅爷爷门前放着的两大袋和6岁妹妹一样高的大麻袋,里面塞满了颗粒饱满的花生,两个大麻袋的旁边还放着一大捆刚从地里刨出来的香葱。原来舅爷爷怕我们提前回家,所以早上4点多钟他就跑到田里面,为我们挖了大量的花生,又担心花生秧太多,不方便我们带回家,所以他又找来两位邻居,和他一起把花生一颗一颗地摘下来,这样就保证我们用最小的空间装到最多的花生。看着这样一位蹒跚老人带给我们的两麻袋花生,我们感动到不能自已。我能想象到:舅爷爷弓着身子,两手紧紧攥着拐杖,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身影,这样一个瘦小的身影,浓缩了舅爷爷对爸爸的爱,对我们的爱,也是我们河南人对亲情最好的解读。
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养育了一批热情好客、直爽豪爽的乡亲们。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一个报道的名字,“你可以永远相信河南人的情义”,不管哪里遇到灾难,我们总会在镜头中看到河南人的身影。勤劳质朴友善是河南的代言词,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
河南人会一如既往地展现我们属于河南的人格魅力。
洛阳市零一四学校老师胡志霞点评
本文选材新颖独特,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70岁的脚步蹒跚的舅爷爷,弓着身子,攥着拐杖,一步一步从地里挖出两麻袋花生送给我们。这其中浓缩的爱,是我们河南人对亲情最好的解读。作者由此表现出我们河南人的淳朴善良,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以此告诉我们:正是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才能蕴育出河南人的精神品质。本文行文流畅,感人至深。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
上一篇:诗词,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下一篇:鹤鸣华夏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