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洛阳理工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高三(1)班 杜依 辅导老师:魏静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而我是一棵生在北邙的麦子,一棵饱受河南的阳光照耀,洛阳的雨露滋润,北邙的土地养育的麦子。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贯穿中国古代史书的麦子。
在千年前的冷兵器时代,被称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西周王朝在洛阳建立东都,象征王权的九鼎也被安置于此,这便是定鼎中原的由来,长达五百多年的东周王朝在此开启。后来的数百年间,东汉、曹魏、西晋纷纷定都洛阳,北魏迁都洛阳,隋炀帝、唐高宗相继以洛阳为东都,而到了武则天时期,洛阳更是成为一座至高无上的神都。从夏商到五代,我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兴衰,一百位皇帝指点江山。这便是“四面山环,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的古都洛阳城!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生长在梨园里的麦子。
豫剧是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之一,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的唱腔唱出了一代代河南人的气魄:老子庄子创立道家思想,张衡改进浑天仪,蔡伦改进造纸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三国曹植“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一部《洛神赋》,畅想与洛神邂逅的唯美故事。杜甫的诗篇,韩愈的文章,吴道子的画作,共同绘就了这如梦似幻的神都洛阳。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万万国人饭碗里的麦子。
河南用中国十六分之一的土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不仅解决本省一亿人口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向外省提供六百亿斤原粮和加工食品。旱灾与饥荒,不曾将我们打倒,有的只是对粮食的敬畏以及节约之美德。航拍中国中那“格格不入”的金黄麦地正是一代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所坚守的河南人的使命与担当!
我是一棵麦子,一棵新时代道路上的麦子。
我看到古墓博物馆重新修建,名胜古迹优化保护;我看到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衣着五千年历史浓缩的汉服走在现代化的街道:汉之恢宏、唐之繁盛、宋之婉约、明之端庄,重现于世;我看到河南卫视的崛起——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有凤来仪》,一个个视觉盛宴依托于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吸引着国人的目光,让中原重立于舞台的中央。
神采飘逸万年才情,风华吟咏千古诗歌。河南的麦子毫不吝啬地撒向神州大地,而我们更要作一棵懂得回报的麦子,无论身处何地,也始终以建设家乡为旨归。唯愿生在北邙,长在北邙,葬在北邙!
“时光的铁铧向前挺进,犁开了春天……”
“种~麦~嘞!”
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教师肖晨风点评
作者天马行空,以一棵麦子的视角来观察洛阳的古今,富有浪漫色彩。文章思想深刻,既描写了古都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对家乡的现在、未来提出了殷切期望,展现出一位河南人的使命与担当!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