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23)班 王菲 辅导老师:席静荷
桌子上是一张八年前的空白纸条,上面只有我的名字,字迹还略显稚嫩,我还以为我已经忘记了。
“长大以后你们想在哪里生活?”这是当年写时光胶囊的问题。
“北京,繁华的大都市!”“桂林、桂林!”老师暖暖地笑着,绕有兴味地听着,笑容却在顷刻间凝固。
“总之不在洛阳,也不会在河南!”
哄笑间,老师却沉默着。
印象中河南是一片土地,苍凉而贫瘠,小时候也只记得在田边找牵牛花时的欢声笑语以及等待父母回家,对中秋团圆的渴望,当出行变得容易,对远方的向往也潜滋暗长,蔓上心房。江南水景怡人,“一江烟水照晴岚”,这是张养浩先生诗里写的。大海、泰山我也想看看。昆明,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菌子、杨梅只是读着就觉得鲜美。梦境左右不过一卷瑰丽的胶片,十步之内,都是浪漫的遐想,对远方的渴望。
但那张纸条,我写不出答案,隐约有个声音告诉我,不是江南。
院子里的枣花落了几遍,天上的行云随风飘逝。锅里的红豆粥冒着幸福的气泡,街坊邻居在树荫下闲拉着家常,奶奶闲不住又去摆弄她的果树,父亲外出工作几天还没有回家。只是又一个寻常的没有团圆的中秋罢了。
去画室的路上,丽景门格外熙攘,风藏在女孩子们的宽袖下,秋风微凉,层纱环绕,发上铃铛一步一响,悠远绵长。小摊儿边挤满了游客,挪不动脚,美食入口,足以驱赶所有疲劳。古王朝的繁华,大概也在今朝。人来人往,这是第二个洛阳,前所未有的景象。
历史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古代,河南是中原之中,兵家必争之地。而今,河南是中国粮仓,国家命脉所在。”他顿了顿,“很多人想离开河南,我们可以理解,但……”他没再说下去,但我们已经有了答案:“那谁来建设它呢?”
枣树下太阳的影子走了多远?年幼的孩子只知道玩了很久的弹珠,累了也没等来的家长,只在孩子们的回忆里拉长。早早站在寒风里的时间有多长?等不来背影还以为是他太忙,父母不知道有多久,八月十五的月亮却知道。
“贫瘠”的黄土之上是历史的起源、民族的精魂,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上,无数的人用汗水浇灌才得以生长。不记得有什么山水格外秀丽,只记得沾满黄土的白发中再洗不掉,只记得庄稼成熟在无边田野上。一代又一代人,才创造了今朝。
错失这么久的答案一直在我面前等待我的回响。
纵使游历万水千山,我仍会回到这片土地。因为,我的回忆在这里生长,我舍弃不了。因为,这片土地需要生生不息的力量,才能成为诗和远方。
洛阳市第八高级中学教师肖晨风点评
文章以时光胶囊中“我”与老师的对话为开端,引出印象中的河南。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远方的渴望,是每一位河南学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流淌在文中的深情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摘自《第四届洛阳市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优秀作文集》中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