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河洛大地,潮涌千年文脉;龙门山色,辉映墨韵书香。自2020年洛阳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暨河洛校园小作家选拔赛启幕,这场文化盛事已历五载春秋,届届文学新蕾朵朵绽放,第五届《获奖优秀作文集》(小学卷、中学卷),也已经汇编出版了。从小学三年级的纯真笔触,到高中生的深邃思考;从对家乡美食的细腻描绘,到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探寻,每一篇作品都是少年心灵的真诚袒露,每一段文字都是时代精神的生动映照。愿这些带着墨香的文章,能让更多人触摸到城市的心跳,也让每个孩子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乡韵声声情满怀
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西工区洛浦校区六(5)班 张玮明 辅导老师:李琳娟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楼下传来咚咚锵锵的声音,这动静堪比闹钟,又洪亮又准时。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默默起床。自从楼下的刘奶奶住进来后,每天六点半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我走到阳台向下望去,只见刘奶奶弓着腰,头发花白,在风中都有些站不稳,却又翘着兰花指,眼神坚定地摆出唱戏的动作。起初我觉得难听极了,方言土语的调调真是又土又俗,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我耐不住好奇起来,这是种什么曲风,又有什么魅力,让年过花甲的刘奶奶天天听、夜夜唱、时时哼。好奇心让我想主动去了解刘奶奶每天听的都是什么。随着我与刘奶奶慢慢熟稔,我也从她的口中了解了一些“豫剧”的基本知识,还有她与豫剧之间的故事……
与许多传统戏剧相比,豫剧脱胎于乡野之间,唱腔铿锵,语言风趣,情感浓烈,在群众间颇受欢迎。它一度仅仅是流行于荒村小巷、难登大雅之堂的剧种,如今却已经成为我国流传最广、观众最多、剧团最多的第一大地方剧种。它的前身“梆戏”始于民谣俚曲,和着枣木梆子的节奏成为独立的戏曲,在明清之际才基本成型,新中国成立后,因河南简称“豫”才改称“豫剧”。
在过去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想要精神文化生活,只能唱戏听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酣畅淋漓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心声。戏曲不仅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几乎每一场戏都渗透着弥足珍贵的“普世价值”:惩恶扬善、忠君报国、勤政爱民、仁义孝道。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一出出剧目里,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河南的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
刘奶奶的老伴是戏曲从业者,包青天神目如电、佘太君将门虎女、岳武穆忠肝义胆,这一出出戏里都曾有刘奶奶老伴的身影。因为老伴的离世,所以刘奶奶只能从这一句句的唱腔中追思自己的爱人。
乡韵声声情满怀。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可以长出金色的小麦,也成就了豫剧,成就了爱戏之人思乡思人的一缕情。
洛阳市未来小学老师耿盈点评
小作者字里行间都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热爱,聚焦“豫剧”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属实不多见,但文中尽显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身边人的身边事再到戏曲本身的魅力,文章媒妮道来,今人印象深刻。
本文摘自《洛阳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佳作》